



吴中文艺家朱汉举的新书《魅影精灵》,近日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朱汉举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摄影),第二十七届国展评委,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九届中国人像摄影十杰等称号。他长期在人像摄影艺术中探索,通过不同的主题构思和人物造型,用超越常人的眼光观察人,用光影雕琢画面,使独特又普通的生命个体在光影中产生栩栩如生的美丽、健康的形象,给观者以视觉震撼。展现了作者精湛的摄影技艺,以及人像摄影艺术的无穷魅力。书中精选的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实现了较高的商业价值,许多获得艺术界的奖项。画册主题明确,导向正确,艺术性强,格调高雅。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傅亦轩为该书作序,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著名摄影家王文澜,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鲁豫、王琛、潘朝阳、柳军等专家学者书写推荐语。

朱汉举摄影创作的天时、地利、人和

2019年,我应邀参加苏州市第二届“苏作文创峰会”期间,抽空参观了苏州博物馆。屈指算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的10多年间,我已经登门观展达四五次之多。而这一次是我看得最仔细、了解“门道”最多、收获最大的一次,这主要得益于汉举的陪同和导览。
2002年,苏州籍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受苏州市政府邀请,担纲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当时已经80多岁的贝先生说,这是他魂牵梦萦的故乡情怀的一次真正的“回归”,新馆是他的“小女儿”。2006年落成的新馆可以说是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和贝氏鲜明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同时又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的“绝妙精品”。贝聿铭先生是我十分尊崇的设计艺术大师,有关他的专著、传记我看过不少,而这次参观之所以让我有大喜过望之感,主要是因为汉举是从一个专业摄影师的视角为我分析了贝先生作为国际建筑界公认的“光线设计大师”,是如何将苏派的传统建筑,园林的结构特点与现代主义的几何构成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同时又巧妙地将光线与空间错落布局,透过玻璃的透明、反射,使得光线、空间变化万端,为摄影人在这里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

“让光线来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而摄影则是公认的“光与影的艺术”。居住并生活在苏州的朱汉举用专业摄影师训练有素的双眼,捕捉到了贝氏“光是建筑的色彩”的设计理念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上的完美呈现,并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摄影创作来进一步融汇、吸收、刻画、记录、反射了这束“光”。
《魅影·精灵-朱汉举摄影作品集》即将出版,朱汉举嘱我写几句话,我想就说说我所理解的促成今天朱汉举摄影艺术成就的天时、地利、人和吧。

先说人和。朱汉举的摄影启蒙来自于他在照相馆做摄影师的父亲。虽然与老人家未曾谋面,但是汉举兄向我绘声绘色讲述小时候他父亲摆弄一台老式皮腔相机为顾客拍照的样子时,让我回想起了大学时代为我们上摄影课的万洪海老师。我学的是新闻专业,当时新闻系刚成立不久,教师队伍还没有配齐,系里便邀请甘肃画报社的万洪海先生给我们上新闻摄影课。万先生是上海人,印象中曾在上海的照相馆做过学徒,新中国成立后到大西北做了摄影记者。2007年,他的名字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列入“从事摄影工作50年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名单”。万先生用以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为我们授课,特别注重摄影基本功的培养和实践操练。到第二学期上实践课的时候,记得我们是一组6个人,一台共同使用的国产凤凰相机、一卷乐凯胶卷,我们经常到黄河附近进行现场教学。我们每个人都十分珍惜自己6次摁快门的机会,都巴望着能拍出一张吴印咸或者布列松式的传世之作。当时我们每个组自己冲洗胶片,每人挑出两张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由万老师在点评课上逐一从构图、纪实性、冲洗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讲评,大家也可以谈自己的创作体会。随后万老师展示当天他自己在现场拍的照片,最后再为我们放一些相近题材的国内外大师的作品幻灯片。说实话,对新闻学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我认为万先生的教学方法应用的是最地道、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朱汉举现在从事的也是人像摄影工作,在苏州还经营着两家婚纱摄影门店,我想这与他父亲的家传、师承不无关系。
汉举的“人和”还体现在他为人谦和、与人为善、乐于成人之美。在北京研学的闲暇之余,他积极为同学们拍照。结业至今,他与青年舞蹈家乌宏志、青年美术家王雷等同学展开合作,开展了许多跨界融合的探索实践,本书中就有多幅他们合作完成的作品。
再说地利。南宋以降,苏州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明清两代官府织造之地。这里生产的丝织、刺绣、印染、红雕漆器、琢玉、家具和桃花坞木版画等闻名遐迩。明代张瀚《松窗梦语·百工纪》记载:“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吴制器而美,以为非美弗珍也。四方贵吴,而吴益工于器。”经过千百年的文明传承,苏州成了名副其实的苏作之乡,尤以朱汉举生活、工作的吴中为甚。这里工艺门类齐全,能工巧匠云集,是苏州市、江苏省乃至全国工艺门类最为齐全的地区之一。生活在这样的地域氛围里,左邻右舍,耳濡目染,朱汉举的摄影创作自然也多了一份“工匠精神”。他说早年间在创作参加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简称“奥赛”)的人像作品时,为了在模特身上呈现最佳的光影效果,他和木工师傅合作,在纤维板上尝试凿出各种各样的几何钻孔,前后用了数百张纤维板。


最后说说天时。汉举在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高研班上自我介绍时,说10多年来共获得过数千个国内外摄影奖项。当时闻听此言,四座一片惊愕,我注意到其中也不乏怀疑的神情,包括我自己。直至看到他影楼室内四壁,包括楼道两旁都挂满了大小不一的获奖证书时,我这个疑虑才彻底打消。苏作匠人历来既精于手艺,又长于经营,所以这可能也是他的一个经营之道。但他最看中的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摄影金像奖。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托这个时代的福。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我父亲那个时候有再大的能耐和本事,也只能安分守己做一个照相馆里的照相师傅,在专业和事业上想实现大的突破和飞跃几乎是不可能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读中学的贝聿铭曾经有三个暑假都是在故乡苏州度过的,他和堂兄弟们在狮子林玩耍的场景是他最难忘的少年记忆。他在90岁高龄重游狮子林的时候,兴致高昂,流连忘返,挥毫写下“云林画本旧无双”的题句。我想这简短的7个字既寄托了他对少年时光的追忆,又表达了其对曾经参与狮子林造园的元末明初大书画家倪瓒艺术风格的仰慕之情,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透露出贝先生大半生建筑设计生涯的境界和追求。

最后,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已届不惑之年的汉举,期望他在融众家之长,成一家风采之后,更加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功夫,守正创新,更上层楼。
2020年7月9日于北京
笔者系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 傅亦轩



诸位名家推荐


朱汉举
国家一级美术师(摄影)
个人简介
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第九届中国人像摄影十杰
第二十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
第二十六届国展最高奖评委推荐佳作荣誉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人像摄影学会理事
中国文联新文艺全国拔尖人才
第五届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江苏省委宣传部首批紫金文化艺术英才
第二十三届江苏省摄影艺术展览评委
蝉联江苏省文艺大奖•摄影奖
第二十二届江苏省摄影艺术展览金奖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江苏省摄影行业协会副会长
苏州市人民政府第八届文学艺术奖获得者
苏州市委宣传部姑苏宣传文化领军人才
苏州市第二届优秀中青年文艺工作者
苏州市吴中东吴文化艺术名家
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高技能人才标兵
苏州市吴中高新区文联名誉主席
PSA美国摄影学会国际摄影沙龙成绩世界排名前十
蝉联全球华人摄影十杰
2012年度IPA国际摄影十杰
PSA China国际摄影十年十杰
2016-2017年度全球华人摄影师成就奖
YTT2015年度十大公益人物
2018中国微爱公益大使
2018贵州微爱公益大使
个人事迹
主编出版著作《姿态构成》《创意人像摄影》《魅影·精灵》在北京、平遥、连云港、奈曼、三门峡、吉林等城市举办过7次个人摄影作品展。
在国内外专业报刊发表作品2000多幅(次),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摄影大赛中入选、获奖数千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