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朝歌天下最强阵容搭配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
在我个人看来,结局里,姬发最终倾覆了商王朝,推翻了帝辛的统治,建立西周称帝。虽然中途有叛变的武庚和羽族勾结发动叛变,但是最终武庚最终还是战败,被斩首于战场上。武庚在临死前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祈愿百姓平安和乐。
姬发的事业蒸蒸日上,走上人生巅峰,爱情上却颇有些不如意。因为他爱的人是商纣王的爱妃妲己,所以他当然无法和妲己长相厮守,更没法让妲己当他的西周王后。最后,姬发娶了姜子牙的邑姜为妻子,二人携手守护天下百姓。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朝歌》中的历史部分与史实贴合,于正特意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唐博博士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讲师、商周考古专家曹斌博士从剧本阶段开始“保驾护航”,从历史、人物、道具、礼仪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力求在展现辉煌故事的同时也做到贴近史事,带观众走近几千年前的古老王朝和他们的人生。
怎么样?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给我留言点赞哦~
姜尚围困朝歌时,哪四位忠商志士倾家荡产募军助纣王?
姜子牙率领联军一百六十万围困朝歌城。朝歌城中有大军十余万,更有百万民众,数年粮草。姜子牙几次攻城,都被商军击退。
杨戬、哪吒等人献策,想要施展法术遁入城中,杀散士兵,里应外合,想必可以一举破城。
这法子确实简单方便。之前夺取渑池县,用的就是这种计策。
可是,姜子牙一口拒绝。
他说:“不然。今众人进城,未免有杀伤之苦,百姓岂堪遭此屠戮?”
姜子牙表示,朝歌百姓本就受纣王迫害多年,若是再遭遇兵祸,那就不是救民,而是害民了。
苦思冥想下,姜子牙决定以柔克刚,施展宣传攻势。他连夜书写了几十封文告,用箭射入朝歌城中。
百姓们看到文告后,痛哭流涕,万分感动,当天晚上就自发行动起来,驱散守城士兵,打开城门,迎接周军入城。
原本激战数场、死伤千百士兵都拿不下的朝歌城,被姜子牙一篇文告轻松攻克。那篇文告究竟写了什么,让百姓那么感动?
姜子牙在文告中重点说了三件事:
其一、痛批万恶的商纣王,如何虐待百姓。
其二、赞扬伟大的周武王,如何善待百姓。
其三、勇于献城者是好百姓,胆敢顽抗者必诛杀。
在文告中,姜子牙对于商纣王犯下的诛妻杀子、炮烙忠良、任用奸佞、征伐无度等等罪过或者只字不提,或者一笔带过,只是大谈商纣王与周武王对百姓的不同。
姜子牙不愧是老谋深算,对于百姓的心理摸得很透彻!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并不关心朝廷高层斗争,只要有口安稳饭吃,谁当权都一样。可是,商纣王大兴土木,奴役万民,以及前不久敲骨验髓、杀孕妇辨阴阳等事情都深深伤害到了百姓。
听到说周武王连征用百姓船只,让大军渡河都付给工钱,朝歌的百姓都觉得周武王太仁慈了。
何况,人家姜元帅手中有百万雄兵,只要他一发狠,三五天必定可以踏平朝歌城。为了活下去,朝歌百姓也只有果断抛弃纣王。
姜子牙统率大军进入朝歌城后,出榜安民,很快,各处街巷都被周军占领。商纣王只得率领数千兵马退守皇城。
眼见商纣王覆灭在即,姜子牙反倒不急着出兵了。他苦思多日,在与纣王对阵时,再度抛出了一个文告。这个文告列举了商纣王的十大罪状,具体内容和此前的告民文书大不相同。
姜子牙列举了纣王哪十大罪状呢?
罪状一、沉湎酒色,不敬上天;
罪状二、诛杀国母,有悖人伦;
罪状三、抛弃太子,不顾国本;
罪状四、残害忠良,不配为君;
罪状五、杀害伯侯,失信天下;
罪状六、宠信妖妃,滥用刑罚;
罪状七、盘剥百姓,享受奢靡;
罪状八、君欺臣妻,毫无廉耻;
罪状九、敲骨破腹,残害百姓;
罪状十、昼夜宣*,杀童续命。
十大罪状中,前面九大罪状,在原著中都有明白表述,唯独第十大罪状,仅仅出于姜子牙文告中。
据姜子牙说,商纣王年岁渐大,体力不支,于是妲己就献了一个药方,把童男抓来,割肾做汤,让纣王服下。此举有断绝百姓子嗣之大罪,可谓残忍之极。
姜子牙的这份文告写得很好,尤其是抓住了商纣王众叛亲离,最终亡国的原因。
此前姜子牙曾经在阵前与商朝将领有过多番辩论,每当他提到武王伐纣无罪论调时,都会强调商纣王已经失去天心,于是才会惹得天下诸侯反叛。
姜子牙说的自然没错。封神世界的凡人国度之上,还有仙界势力。这个仙界势力,对于凡人来说,就是天。仙界魁首鸿钧老祖的法旨,就是天意。
不过,姜子牙在面对纣王、面对朝歌万民时,自然不会提所谓天意。天意太虚无缥缈了,无法震慑纣王,也无法说动百姓。
因此,姜子牙在列举纣王十大罪状时,尽量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
事实上,王朝的兴亡除了受虚无的天命、气运影响,更受到大大小小的掌权者影响。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
商纣王继位之初,群臣拱手,天下太平,为何数十年后就变成天下纷乱,兵临朝歌呢?
因为商纣王杀了一些不该杀得人,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
身为天子,商纣王可以过着奢靡的生活,可以住在豪华的宫殿,甚至可以随意诛杀几个百姓,但是,万万不能随意屠戮大臣,尤其是手握重兵、镇守藩篱的大臣。
我们细看十大罪状可以发现,诛妻杀子是商纣王走向败亡关键。
若商纣王没有杀姜皇后,也就不必杀殷郊、殷洪,也就不会杀姜桓楚、鄂崇禹,也就不会激得东南四百镇诸侯造反。东南四百镇诸侯不造反,西伯侯姬昌一人根本不敢妄动。
正因为诛妻杀子,商纣王失去了身为天子最大的外援,凭空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之后他囚禁姬昌,得罪了西方二百诸侯,却又斩草不除根,放姬昌回西岐。若商纣王再狠辣一些,像干掉自己老丈人一样杀掉姬昌。那么,以姬发的年轻弱小,根本不足以支撑起整个西岐。保不齐在闻太师东征北讨之下,天下四大诸侯都被商纣王给剿灭了
朝歌怎么读?
朝歌读音:zhāo gē
朝歌(zhāo gē),是中国商朝国都 ,30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盘庚时期,将商的国都迁到了沬邑,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帝王以沬为都,商纣王执政时期将沬改为朝歌。
在作为商纣王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扩展资料
一、历史记载
《史记》以后多有文献直称朝歌为商都,《汉书》是现存较早记载朝歌为商都的文献。《帝王世纪》明确了帝乙迁沬的故事,帝乙的子王,即帝辛(后世称纣),也把朝歌作为都城。
商朝后期,武丁由西亳迁沬(mei),建立沬都,是为武丁城。《史记正义》记载“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后武丁迁北蒙,沬都废置。其后武乙迁沬,文丁又都之;帝乙迁沬,纣又都之。后来殷纣王就武丁城扩而大之,并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为朝歌。
二、朝歌古迹
1、纣王墓
纣王墓位于淇县城东12里淇河西岸,主墓刻有“纣王之墓”几个大字。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右临依灵山,左近傍淇水。实为经、纬各十数丈、高两三丈的一特大土丘,墓门石碑东侧,此处并行排列着五座石碑。碑上,分书铭文、诗文和更墓为陵后之陵名。
纣王陵在今河南省淇县城东朝歌镇南淇河西岸。纣王在同周武王牧野大战失败后,登上鹿台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为显示他不绝人祀的仁君风范,允许纣的后代葬其遗骨。
纣王的儿子武庚遵照纣“死后葬于淇河之中”的遗命,命人截断淇水,在河床上凿竖穴而葬,封口后,河水照流。后因河道东移,河床日见冲刷变低,纣墓露出,又渐与堤岸连在一起。
纣王墓呈长方形,为土冢,长50米,宽15米,高7米。墓前原立一通巨碑,上篆书“殷纣辛之墓”。1987年9月,重新立碑一通,上镌周谷城题“纣王之墓”。墓冢四周林木葱郁,东侧有清澈晶莹,宛若玉带的淇水萦绕,整个墓区内清净素雅,风景宜人。纣王陵附近还有妲己墓。
2、古灵山
是女娲修真处、纣王降香处、《封神榜》故事发生地;主题文化是女娲文化和殷商文化。主要由六大游览版块组成:纣王降香处—女娲宫主景区,纣王采暖行宫—朝阳寺,纣王避暑行宫—清凉庵,清代古民居石头城—凉水泉,天下第一铜顶,佛教圣地—灵光阁。
百度百科—朝歌 (河南古城,中国商朝首都)
假设历史61商军主力留在朝歌西岐入侵会成功吗
就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肯定是朝歌大,是族人百万的殷商统治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西岐获胜是因为,它是合天下诸侯之力,趁商军主力东征淮河流域的夷人部族,攻入防守空虚的朝歌的。
朝歌是什么意思
朝歌是中国商朝国都,30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盘庚时期,将商的国都迁于殷,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帝王以殷为都,商纣王执政时期扩大殷都至于沫邑,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
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淇县,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是《封神榜》故事发生地,中国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淇园是商朝的国家园林,还有三海子、摘星台、鹿台、淇水关、折胫河、三仁祠、箕子庙等历史遗迹。陶渊明、柳宗元、王十朋、于谦等都曾到朝歌并作赋题字。
扩展资料:
历史古迹
1、商纣王墓
在城东朝歌镇南淇河西岸。纣王在同周武王牧野大战失败后,登上鹿台自焚,商朝灭亡。纣王的儿子武庚遵照纣“死后葬于淇河之中”的遗命,命人截断淇水,在河床上凿竖穴而葬,封口后,河水照流。后因河道东移,河床日见冲刷变低,纣墓露出,又渐与堤岸连在一起。
纣王墓呈长方形,为土冢,长50米,宽15米,高7米。墓前原立一通巨碑,上篆书“殷纣辛之墓”。1987年9月,重新立碑一通,上镌周谷城题“纣王之墓”。墓冢四周林木葱郁,东侧有清澈晶莹,宛若玉带的淇水萦绕,整个墓区内清净素雅,风景宜人。纣王陵附近还有妲己墓。
2、古灵山
是女娲修真处、纣王降香处、《封神榜》故事发生地;主题文化是女娲文化和殷商文化。主要由六大游览版块组成:纣王降香处—女娲宫主景区,纣王采暖行宫—朝阳寺,纣王避暑行宫—清凉庵,清代古民居石头城—凉水泉,天下第一铜顶,佛教圣地—灵光阁。
百度百科-朝歌
好了,今天关于“朝歌天下最强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朝歌天下最强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