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技术的进步,影视市场变得更加包罗万象,各式各样依靠大特效堆积起来的玄幻仙侠剧,比比皆是,可在这万花丛中,却再难寻出一支能与《仙剑系列》媲美的独秀。
于是,越来越多的观众将《仙剑三》奉为经典,用“本以为是开始,没想到是巅峰”来称赞它的精彩绝伦,而这样的评论,从现今的市场来看,确有几分道理。
从演员选角到音效配乐,从人文内核到镜头组接,不论是内容层面,还是技术层面,它都达到了极致。
都说,欲成大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仙剑奇侠传三》,恰巧都占了。

小IP到大IP的进化史
在《仙剑系列》之前,影视市场上流通的古装剧大多是改编自金庸小说的武剑侠剧,比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或者是其他一些依托于民间神话故事的奇幻剧,比如《水月洞天》《宝莲灯》等。
这些都是剧的主角大多都是“伟光正”的顶天立地大英雄角色,极少有邋遢小人物拯救世界的设定,直到《仙剑奇侠传一》的播出,市场格局才出现改变。
《仙剑一》的剧情改编自一款单机游戏,那时候完全算不上大IP,和那些改编自著名小说的电视剧,几乎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

可架不住它的内容新颖,情节奇趣,在没有观众熟知的大明星参演的情况下,却依然博得不俗的收视率。
随着《仙剑一》的热播,一颗仙侠梦的种子在每一位观众心中就此种下,等待着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四年之后,《仙剑三》强势回归,在观众的满心期待下,它再次创下收视率高峰,也捧红了剧中的每一位新生代演员。时至今日,不论是谁,主角团中的随便一人单拎出来,都能扛下一整部剧。
恰是印证了那句话:烂的电视剧需要明星带流量,好的电视剧为明星带流量。

历尽四载,小IP变成了大IP,狂热粉变成了死忠粉,年岁没有抹去《仙剑》系列在观众脑海中的记忆,反而撩拨起了观众的心弦,彻底开启了国产“仙侠剧”的元年。
独一无二的“明星光环”加持
曾有这样一个人,他既是《仙剑》系列的最大受益者,也是《仙剑》系列的最大“牺牲者”,他就是胡歌。
《仙剑一》热播那一年,他年仅22岁,正值风华正茂,恰是少年人仗剑乘马,驰骋天涯的大好时光。
可惜一场飞来横祸,让他不得不停下自己逐鹿辉煌的脚步,静卧在无人问津的病榻上,忍耐孤寂无聊的暗淡时光。

一夜之间的变故,使他还未来得及享受命运的恩惠与观众的赞赏,就要承受诸多无端的猜忌与质疑,加之好友的离世,在外界各种重压和自我的悲痛中,他萌生出“退役”的想法。
但,对于资本而言,一棵长出新芽的“摇钱树”是不应该被抛弃的,哪怕这棵树已经遍体鳞伤,资本仍然愿意用昂贵的泉水将其滋养茁壮。
于是,各式各样的标签被明星公关的公司打出,诸多溢美之词缠绕在这位少年人身上,原本惨痛的悲剧反而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光环,似乎只要待他伤好痊愈,走出病房,就一定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身上一直挂着“仙剑美男,古装偶像”的名号,哪怕自己一百万个不愿意,但是他也明白“滴水之恩的涌泉相报”的道理,所以他默默的努力,默默的付出,默默的回馈着自己的老东家和关注他的粉丝。

终于,《仙剑奇侠传三》开播,曾经的死忠粉加上慕名而来的路人,让这部剧夺下了收视率冠军,“仙剑美男,古装偶像”的标签,在这部剧中做到了真正的物尽其用。
也是从此开始,胡歌和“仙侠”二字牢固绑定在一起,仿佛没有他的仙侠剧,便称不上是“完整”的仙侠剧。
人物角色的鲜活塑造
常言道:一部好剧,就是多年以后,你记住的不是演员,而是那些角色。
仙剑系列的人物角色,都出奇的有特点,不论是正派还是反派,他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立场和热忱信仰。
反派不会无脑抢妻,为了男女之爱,与正派打得生灵涂炭,殃及百姓;正派也不会突然智商掉线,被一个三岁孩提都能解开的迷局绕得晕头转向,更不会站在道德制高点,做一个自以为是的圣人;编剧也从来没有强行让男女主拔刀相向,尴尬煽情,催人眼泪。

剧中的每一个人物,他们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重情重义的景天,天真烂漫的雪见,割肉救人的茂茂,纵身火海的龙葵,舍生取义的必平,救赎罪孽的长卿,追爱三世的紫萱,执拗孤傲的重楼……他们都是如此的鲜活,如此的立体。
除此之外,仙剑系列的反派塑造,算是少有的成功典范。
不论是《仙剑一》的拜月,还是《仙剑三》的邪剑仙,他们都拥有自己的执着和追求,他们都在为自己所秉持的信仰而前行,为自己所认可的大义而坚持。
从专业角度来说,反派要比正派拥有更大的可塑空间。
一般的影视剧中,反派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出主角的“伟光正”形象,所以大多反派都被设置的人物形象扁平化,只会一股脑的制造麻烦与矛盾,没有坚实的立场和深邃的思想。

而《仙剑》系列的反派明显是拥有主观意识的,拜月和邪剑仙都以“人”作为考量。
拜月认为人性本恶,世间无爱,所以创立邪教,妄图建设一个饱含大爱的世界;邪剑仙认为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人生只有痛苦和哀伤,所以他执意用死亡来结束一切悲剧。
一个追溯根源,一个洞晓过程,他们都是唯心主义者,只是选择的道路太过极端罢了。
深谙“仙侠”二字的精髓
仙,大善者也;侠,大义者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仙之大者,救济苍生。
“仙侠”的本质与“江湖”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宣扬以博爱解救小爱,用大义挽回无辜。仙剑系列的主角们,心中都曾拥有着大义,都愿意为了无辜的天下苍生献出自己的性命,而不是自私的选择“为一人背叛全世界”。
尤其《仙剑三》,它演绎的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原本永安当的小伙计,却要背起前世孽缘,踏上遥遥路途,拯救人间;原本爱吃爱笑的老实人,却要用自己的肉身换来点滴粮食,饮鸩止渴;原本见利忘义的墙头草,却在关键时刻,舍弃性命,救下女娲一族的后人……

这些小人物都心怀大爱,舍弃小我,救赎大众,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救下一方百姓。
而当代市场上泛滥的剧,都是披着“仙侠”的外衣,演绎着都市偶像剧的“言情”。如果是大男主剧情便一堆女性角色绕着男主转;如果是大女主剧情,则所有人都只认爱情,不认天下,不识大义。
没有了曾经的赤诚与纯粹,只剩下吵吵闹闹的荒诞,丢失了侠者的义,遗忘了仙者的善,独留下枯燥乏味的“卿卿我我”。
挂着“仙侠”的标签,却要为“言情”让路,实在有些本末倒置,这也是近年国产仙侠剧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

恰到好处的基本元素
十年前的特效与现在相比,技术上自然是要落后许多的,但从最后的效果来看,《仙剑三》的特效却是要比“斗气化马”上乘得多。
仙侠剧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武打,武打的绚丽效果需要配合特效,增加观感。
《仙剑三》的武打胜在真实,它并没有全用特效来充实观众的眼球,而是填入了真真实实的武打动作,不论是悬挂在空中后空翻,还是舞刀弄剑比招式,主角团的人都真切的演出实际,纵然没有练家子那般的行云流水,但绝对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

炫酷务实的动作搭配上“点到为止”的特效,“经典”二字,呼之欲出。
关于配乐方面,则只能用出神入化来形容。
中国香港原创音乐宗师麦振鸿谱下的《仙剑》系列配乐,时至今日依旧震撼人心,只要前奏响起,曾经那些饱含情怀的岁月,便会从记忆深处喷涌而出。
这也促使了《仙剑三》能够如此经久不衰,只要记忆不散,往日的热血就永远都在沸腾,曾经仗剑走天涯的童真便不会熄灭。

梗概而言,《仙剑》系列并非完美无缺,它只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博得了适合的赞誉,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经典与回忆。